【發現一本好書 -- 張湘君教授選讀】-The Invisible String
隨疫情趨緩,台灣邊境解封,從國外入境台灣的旅客最近增加不少。昨天中午跟在大陸工作,因疫情關係已有多時未返家的家人相聚,特別開心,然而餐後告別時,心中卻有過去從未有的難捨滋味...。「世間之念,唯情難忘;世間之事,唯離斷腸。」短暫的狂歡之後,便是一段漫長的悵然。
重團聚、怨別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心理。千百年來,故國鄉土之思、骨肉親人之念、摯友離別之感牽動了很多人的心弦,難怪「離別」一直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歌詠的重要內容。
返家後取下書架上鍾愛的《The Invisible String》英文繪本,再度品讀一番,果真稍稍緩解剛剛那種分離的不適感。
《The Invisible String》早在2000年就出版,作者Patrice Karst提及當時只是為了安慰剛上幼兒園,每天哭得驚天動地的兒子才編造這個故事。
沒想到這本分離焦慮主題的童書,因為將「愛」具體陳述,緩解了分離焦慮、孤獨和失落的情緒,出版後撫慰了無數的讀者,得到廣大的迴響,由於各種年齡層適讀,還成了暢銷書。而手上2018年出版的這個版本,是畫者Joanne Lew-Vriethoff以舒緩的水彩畫,簡單的線條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感覺,俏皮的卡通畫風將整本書改頭換面,重新現身。
故事內容基本上是講述一條線,一條有魔力且不可見的線,它能將我們跟我們所愛的人連結起來。
故事一開始,一對熟睡的雙胞胎在雷雨中嚇醒,跑去跟媽媽求助。雙胞胎堅持不返回房間睡覺,媽媽說:「不要怕,我們隨時都在一起啊!」
她解釋說,小時候,母親告訴她,家人間有一條隱形線牽連著,只要心中有愛,隱形線就會永遠存在,還教雙胞胎如何找到這一條隱形線。
孩子: 「我沒看到線。」
媽媽: 「不需要一定要看得見隱形線。彼此相愛的人會由一條特別用愛製成的線連接起來。」
孩子: 「但是,如果看不到,你怎麼知道它在那裡?」
媽媽: 「即使眼睛看不到,可以用心去感受,就可知道自己始終與所愛的人連系在一起的。」
孩子: "How far can the string reach?"
媽媽: "Anywhere and everywhere. "
孩子: "Can my string reach all the way to Uncle Brian in heaven?"
媽媽: " Yes, even there.”
形線甚至可抵達天庭,讓我們跟我們過世的親友連結在一起。
孩子: 「當你生我們的氣時,隱形線會消失嗎?」
媽媽: 「不會的。愛會戰勝憤怒,只要心中有愛,隱形線將永遠在那裡。」
最後兩個孩子安心的回自己的房間睡覺,夢中果真見到他們擁有的隱形線,以及朋友間擁有的隱形線,全世界每個人都被隱形線連接起來了。
"Love is stronger than anger, and as long as love is in your heart, the String will always be there."
對於感到孤獨、害怕、焦慮、擔心等的孩子而言,《The Invisible String》可以協助他們應對從日常事務如遇到地震颱風到如親友死亡的不安。
只要孩子們能想像著他們與朋友和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透過隱形線聯繫在一起,應可強化自身的安全感、緩解分離焦慮以及激發和睦團結的願景。
搜索主題:
情緒教育
分離焦慮
哪裡買書去
-------------------------------------------------------
張湘君 教授
美國喬治亞大學英語教育博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創所所長
前亞洲大學外文系主任
前天主教振聲高中校長